注册新账号

《学习在线协议》

登录

忘记密码?

“海上花园”之城厦门 一个人一把壶一座城 2018-05-08     来源:福建开放大学     阅读数:133209

      丙戌初春,我收拾行囊,从徽州府南下,不日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鹭岛厦门。自下火车的那一刻起,即被眼前的景色震撼了。皖北草皆黄,闽南山仍翠,花开满城,真不愧为“海上花园”。

      接下来的一个月,手拿地图,串街走巷,登山揽胜,焚香拜佛。在骑楼下听闽南语的《爱拼才会赢》,品尝地道厦门小吃,更是惬意。直到把厦门二十名景转了一圈,才真正体会到厦门的美。

      我心一横,不走了!

      寒暑交替,时光荏苒,转瞬移居厦门已是六载有余。久居厦门,感受最深的是厦门人的功夫茶。厦门人爱泡茶,且爱泡乌龙茶。厦门大街小巷茶店林立,每年海峡两岸的斗茶活动更是热闹非凡。大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小到寻常百姓家,茶具必不可少,茶道是必须会的。人来客往,耳闻目濡,我俨然也成了一个地道的品茶人了。但是,心里一直为缺一把趁手的紫砂壶纠结。

      壬辰初夏,闲逛于厦门市中山公园东门对面的“陶醉轩”,琳琅满目的紫砂壶让我大开眼界。突然,一把犹如白鹭飞翔的紫砂壶闯入我眼帘。这把壶的壶把与壶嘴形成一体,壶把曲行而上,逐渐收细,极似白鹭振翅,而三湾流的壶嘴俨然白鹭的细长尖喙,看上去就像一只飘逸的精灵。扁腹壶身圆润厚重,与高颈宽沿的壶盖合为一体,真是一把“福”气满满的壶。

      稳重的壶身,灵动的壶把,虚实相融,让我爱不释手,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知音。店员见我爱不释手,走过来轻声说,这把壶是陶醉轩主人王金龙先生的新作。我忙请他引荐主人。

      王金龙告诉我,这把刚刚定型的壶叫“福鹭”,是他历时四五年的心血。白鹭是厦门的市鸟,与三角梅、凤凰树一样,是厦门的标记。他喜欢精灵一般的白鹭,而“鹭”与“禄”同音,“壶”与“福”谐音,“福”代表福建,“鹭”代表厦门,因此定名为“福鹭”。

      王金龙是地道的厦门人。从小就爱泡茶,及至年长,更是对紫砂壶泡茶情有独钟,于是在十多年前开了这家陶醉轩。与其他的茶具店不同,陶醉轩只卖紫砂壶,既卖别人的作品,也卖他自己设计制作的紫砂壶。

      王金龙看来,紫砂壶首先是泡茶的器皿,因此实用性是第一位的。但如果只有实用性而缺少艺术性,则至多是一件商品,不会成为藏品。而这把“福鹭”,其实是王先生把紫砂壶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融合的作品。在长期欣赏、把玩紫砂壶中,王先生发现许多紫砂壶在使用时有诸多不便,最普遍的问题是壶盖烫手。王先生向我介绍说,“福鹭”的壶盖是双层的,能有效隔热。与气孔上开于壶盖的传统紫砂壶不同,他把气孔开在了盖沿下方,以避免泡茶时气孔冲出的热气烫手。他还特意把盖沿加宽,便于手拿。

      至于那个形似白鹭翅膀的曲线壶把,王先生要解决的是倒水过程中壶盖容易掉落的尴尬。紫砂壶经过高温烧制,成品会比原胎缩小。因此,给一把壶单独配一个壶盖,要比重新制作一把壶还难。把玩“福鹭”,我发现不论从哪个方向倒茶,握住壶把的手指,恰到好处的间距自然而然地“安抚”了壶盖,再不用担心壶盖掉落。

      闲叙间得知,此前,王金龙还设计制作了以三角梅、鼓浪屿日光岩、太平石笑等厦门标记为文化符号的系列紫砂壶。他把对家乡厦门的爱,对闽南文化的理解和他的个性情感,都融入到每一把紫砂壶作品中。

      “一心无累行将老,万缘放下品茶香”。我,一个外乡人,来到厦门,并深深地为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所浸染。这些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外乡人或来厦门游览,或移居厦门。许多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文化正在慢慢消逝。在我内心,我接受多元化的厦门,但不愿意看到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在厦门发生。

      有学者说,“如同个性是一个人生命存在的表达方式一样,城市的生命力也是依靠城市个性来维系的。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发育越是成熟,历史文化的积淀越是深厚,城市的个性就会越突出,城市的品味也就会越高,特色就越鲜明。”

      在偌大的厦门,隐没在街角的陶醉轩显得毫不起眼;在360多万厦门人当中,王金龙也许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每个人都用他们自己的眼睛、思想,从城市的各个角落,阅读这座城市的特殊文脉和历史印记,用他们的行为、追求,承继这座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生活态度,这座城市的魅力,这座城市的品味,必定更有吸引力,更有生命力。

  希望王金龙紫砂壶上的那只白鹭,飞翔在每一个厦门人的心里。(陈东帆)

 

版权所有:福建开放大学闽ICP备 09037294号-11免责声明
指导单位:福建省教育厅主办单位:福建省终身教育服务中心   福建省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   福建开放大学
咨询电话:0591-878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