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账号

《学习在线协议》

登录

忘记密码?

知行合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 2018-05-05     来源:福建开放大学     阅读数:179353

1  “读万卷书”更需“行万里路”

  
  坚持知行合一,重视实践育人,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具有的实践性决定的
  
  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从天而降,也绝非凭空想象,来源于且只能来源于实践。它从实践中产生,体现时代性,具有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建设历史经验的升华,蕴含着坚实的实践基础和迫切的现实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并以指导社会主义实践为目的和归宿。实践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性。离开了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是一个丰富理论知识、深化思想认识、提高道德境界的认识转化过程,也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从个体到社会的主动实践过程。
  
  课堂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在理论认知层面,运用历史的、现实的、学术的逻辑,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观察和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提高明辨是非、甄别真假、判断对错的能力。
  
  但是,随着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趋势加剧,不同文化交流交融日益频繁,在校青年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传授正确思想认识、主流价值观念的课堂面临着来自内外的严峻挑战,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因此,光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只“读万卷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强化实践层面,“行万里路”,推动人对人的课堂教育与社会对人的课外教育的有效对接。
  
  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源头活水
  
  坚持知行合一,重视实践育人,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体现的系统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构成了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动力、道德规范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提供了科学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鲜明地回答了举什么旗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代表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解决了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了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的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化,树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道德标尺、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虽然这四个方面的内容都是精神形态和观念形态的东西,但是作为一种观念体系,它是客观的价值关系和价值事实在人们的主体观念中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共同理想是鸦片战争100多年来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所进行的实践的经验总结,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两大精神扎根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形成的最深厚思想传统,孕育于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反映,又是当今中国思想道德建设现状的要求。从这个意义来讲,引导大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着眼点不在其观念本身,而在于客观的价值关系或价值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源头活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植根于当代中国的生活实践中。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青年大学生普遍认同、自觉追求,必须回到现实,付诸实践,见诸行动。
 
  
  向实践学习 向人民群众学习
  
  坚持知行合一,重视实践育人,是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
  
  实践育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所在。
 
  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践基础,为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大可作为的广阔沃土。
  
  第一,实践是认识社会、体察国情的大窗口,从这里,大学生可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从书本到现实、从抽象到具体的感受与领悟。实践的过程是增强大学生基本的社会意识、公民意识的过程,是促进大学生提高认知水平,加速实现社会化的过程。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他们的线性成长经历,导致其对生活缺乏实际经验,对现实缺乏真实了解,看问题、想事情不够成熟。在走出校门、走进基层的实践中,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广泛而直接地接触社会现实,生动而全面地了解社情民意,真切而深刻地理解科学理论,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面对社会现象与现实问题多了自觉的责任意识和理性认知。
  
  第二,实践是提高能力、增长才干的大课堂,从这里,大学生可以对“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从自发到自觉、从思考到行动的转变与升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如同鸟之两翼,只有这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快、飞得更远。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发现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社会需要与自身素质之间的差距,从而形成新的认识与思考,对原有的专业知识进行消化、运用和升华,夯实宽广的知识平台,提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实践是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大舞台,从这里,大学生可以对“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从模糊到清醒、从被动到主动的进步与跨越。从社会调研到公益服务,从法律援助到扶贫支教,从问题研究到专业实践,从挂职锻炼到就业见习……无论参与哪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只要摆正位置,俯下身子,沉下心来,都能在各自的位置上,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点,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体现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对历史使命的积极回应、对时代责任的勇于担当。
  
  目前,中青院坚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与实践教学相衔接,强调紧扣实际;强调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与自我教育相支撑,强调深入基层;以责任自觉为导向,与文化建设相互动,强调关注民生;以服务社会为依托,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强调学以致用;以问题研究为切入,与教师实践相结合,强调贴近现实;以校友资源为纽带,与精神传承相联系,强调共生效应,构建了“六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今后,中青院将继续把知行合一,重视实践作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战略路径,不断丰富实践育人的举措,让青年大学生在塑造自我的过程中,真正与社会接轨,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同行,自觉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潮中,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里。
  
  (作者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9日05版
 
供稿:高教所

 

版权所有:福建开放大学闽ICP备 09037294号-11免责声明
指导单位:福建省教育厅主办单位:福建省终身教育服务中心   福建省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   福建开放大学
咨询电话:0591-87809202